5G將與各個垂直行業深度融合,共同打造未來5G+的時代。在合創資本“VINNODAY預見科技未來趨勢論壇”中——
中國商用規模最大的物流倉儲自動化公司—快倉創始人楊威
中國最落地的視覺智能駕駛技術公司—MINIEYE創始人劉國清
中國最高速的光傳輸驅動芯片公司—英思嘉副總經理俞滸
中國國家級新興戰略產業引導基金—國投創合董事總經理宋春
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北大教授劉宏
中國最具技術實力的投資機構—合創資本董事長丁明峰等圍繞“5G時代,人工智能的產業應用與發展”產生激烈碰撞,他們不談愿景,只講現實遇到的問題,講腳踏實地的解決方案。
本次“先鋒對話”由合創資本管理合伙人唐祖佳主持。
當人工智能遇上5G,投資機會在哪里…
宋春 國投創合董事總經理
作為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下屬的母基金投資平臺,管理的是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創業引導基金,主要投專注于早中期的創投機構,而創投機構主要投資具有科技含量的企業。
宋春:近幾年,在投資領域,人工智能很火。我認為,人工智能要真正落地,需要三個基本條件:足夠的數據、足夠的運算能力以及不斷更新改進的算法。
前兩個條件跟5G相關性較大,因為5G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單位面積上的通量更大、容量更大、速度更快,而延遲更小、可接入器件更多、功耗更小。原來通信需要通過基站轉,5G則使萬物智能互聯成為可能。可以說,5G促成了AI更好的實施。那么,從投資的角度,一些基礎的核心技術,也是進口替代的機會,比如傳感器、芯片,就是可以關注的投資機會。而在5G和AI結合的各種應用場景中,我們最關注的三方面,第一是解決了什么問題,比如人類做不了或者做得不好的事情肯定是剛需;第二是能夠提升效率或者降低成本的產業應用;第三則是讓我們生活得更好的一些在娛樂,家居上的應用場景。
讓人類不再搬運
楊威 快倉科技創始人
快倉致力于物流AGV機器人集群,為電商做倉儲物流整體解決方案。我們希望把行業內最頂級的技術、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都集成到產業界,在倉庫生根發芽,讓人類不再搬運。
一個場景:在中國最大的機器人倉——無錫倉,快倉的1000臺AGV集群機器人啟用內置倉庫地圖,找到各個貨架專屬二維碼,有條不紊地將貨架馱到分揀人員身旁。以往一個揀貨員一天要走六七萬步,只能揀貨1000多件;在機器人的協作下,一個揀貨員一天只需走兩三千步,揀貨數量卻是原來三倍多。
即使已經與菜鳥、郵政、京東、唯品會、百世物流、國藥、國電等重量級客戶進行了合作,開展了多個商用項目,取得了良好的行業口碑。但楊威依然不滿足,楊威說——
AGV機器人目前只能做C類品或B類品分揀,還難以實現更多的業務場景,因為它的環境感知能力還不夠強。有限的環境感知能力難以實現人機協作、機機混場作業。所以,我們一直想在我們的機器上加上機器視覺的處理能力,讓機器人睜開眼睛。只要機器人能睜開眼睛,哪怕是高度近視的機器人,也能找到非常多的應用場景和商業價值。
我們有個倉擁有上千臺機器,未來還會追加,工業無線網根本無法支撐它們之間的相互通信。目前的機器人跨區通信以及跨區協同體驗都非常差,但即使這樣,客戶還是會選擇我們產品,為什么?因為機器替人的痛點實在太痛了。這就鞭策我們去找到更好的技術,讓每一臺機器人都能夠在五毫秒、十毫秒的時間范圍內實現一次有效控制,包括遠程控制。或許只有5G能讓全國的機器人同時具備這樣的能力。
另外,讓每臺機器人都能具備機器視覺能力,還需要更強的計算力。目前的嵌入式平臺還無法支撐,需要放到云端去運算,如果放到云端去計算,那一千臺機器人同時聚集在一個3萬平倉庫里,同時產生那么大的視頻,是否能夠有效地保證傳輸?傳到云端,是否能保證有效時間內完成計算,及時把控制信號傳給每個機器?或許隨著5G的到來,更好的通信、更好的嵌入式平臺計算力會讓每臺機器具備更強的環境感知能力、決策能力,讓人類不再搬運。
給汽車裝上眼睛
劉國清MINIEYE創始人
MINIEYE致力于基于攝像頭的視覺感知基礎。通過把攝像頭與其他傳感器做感知融合,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整體解決方案。MINIEYE的產品是給汽車裝上眼睛。
劉國清:我們做的事情就是教汽車怎么去自動駕駛,所以,需要大量的場景數據,并把獲取到的行為數據、環境感知數據、人的決策數據傳到云端。在云端,通過深度神經網絡、強化學習等方法讓自動駕駛系統越來越聰明。這就需要車能有效聯網。所以,5G對于高層級的自動駕駛必不可少。
從技術角度,我對視覺在自動駕駛的運用充滿期待;五年前我是科學家,這五年,我會以“商人”的思維來看待產品,即怎么樣才能滿足車廠需求。我認為,更健康的自動駕駛演進方式是技術經過比較好的積累,轉化為產品,逐步去落地。
目前,前裝需求主要集中在Level1-3,攝像頭是其中的主力傳感器,其中采集的數據對自動駕駛非常有價值。我們今年的目標是部署超過十萬臺的在途車輛,意味著一年十億公里的里程數據,這些數據對于未來做自動駕駛非常有價值,所以,我們的路徑是從需求切入,找準車廠兩三年的需求,通過產品落地,找到未來自動駕駛的引擎。在我看來,自動駕駛的Level4-5階段是長久的過程,最快估計是十年,而在現階段,視覺無疑是最好的一個。從長期來看,人類靠視覺可以解決90%以上的駕駛問題,隨著技術的成長,未來視覺也一定還會是智能駕駛和自動駕駛最核心的技術方案。
基礎技術拉動5G應用
俞滸 英思嘉副總經理
英思嘉致力于高速光通信芯片。目前光通信技術中核心光器件95%以上都來自國外廠商,導致國內采購價格居高不下,貨品供不應求,光器件國產替代成必然趨勢。英思嘉產品主要用于骨干傳輸網、城域網和數據中心的高速光電芯片研發。
俞滸:過去六千年產生的數據可能還不如現在一秒鐘產生的數據,這些數據怎么傳輸?5G將提供足夠的帶寬。無線端的數據提高,在后端基站傳輸過程中,光口數量會呈幾個數量級提高,所以,我們的芯片的速率已經到100Gbps,甚至400Gbps,因為只有到100Gbps以上才能滿足5G產品的基本需求。
光通訊的發展只有二十多年的歷史,遠遠落后于無線通訊。無線通信的發展已有一百多年,無線通訊的調制方式多樣,但是光通信行業的NRZ調制方式,沿用了二十年。然后,在5G時代,這種方式將面臨挑戰,需要做革命性的改變。我們目前正做16QAM和PAM4等更高階的調制等基礎芯片研發工作,芯片射頻帶寬已經做到毫米波甚至60GHz的集成電路,來保證5G網絡的傳輸。
專家支招:機器人的眼睛如何睜開?
劉宏:物流倉儲的搬運機器人能解放人,是剛需。通過視覺系統來感知環境來提高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的思路非常對,但讓每一個機器人都有視覺、都睜開眼睛在現在的技術水平下不現實也不是必須的。上千臺機器人相當于上千路的智能監控,不僅數據處理能力跟不上,連存儲能力都跟不上。所以,更好的解決方案應該是:第一,充分利用全局視覺,比如把攝像機掛到天花板上去,靠全局視覺來引導機器人,來打造智能空間。第二,讓百分之一、二的機器人睜開眼睛,不做搬運只做警察。就跟社會一樣,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懂法的,但提供一個法治社會的環境,讓大家和睦相處。
楊威:每個人都無法做到十全十美,我們機器人也一樣,所以,讓每個機器人睜開眼睛,是希望讓不同的機器人擁有自己的角色能力。我非常贊同劉宏教授的觀點,就是一定不能讓每個機器人都是全功能的,但有限范圍內,我們還是需要每個機器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末端智能,基本末端智能的機器人才能應對特殊場景的出現,保證整個系統的兼容和穩定性。
唐祖佳:我們今天面臨的時代,智能化的需求高速增長,有大量應用場景急需技術去滿足。一方面底層的,基礎性的,最優架構的技術在等待突破,一方面應用層又需要有最快最高性價比的技術快速進入到市場里解決實際問題,作為企業,保持在技術上的先進性和敏感度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在不同階段能夠不斷選擇最恰當的技術,滿足商業需求,抓住商業機會獲得自身成長,才有可能在技術和應用上做好產業化結合,走得更遠,贏得真正的未來。
技術牛并不代表能帶來顯著的商業價值
丁明峰:作為投資機構,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認知變現,我們所有的信息都是企業家傳遞給我們的。今天的對話讓我們看到,無論是倉儲機器人,還是自動駕駛,對高速的多點通信、感知能力等需求都非常強烈。我也想提醒大家,對于一個新技術浪潮,人們往往高估短期價值,但同時又嚴重低估其長期價值。所以,看未來這個問題上,永遠不要太自信。技術牛,并不代表能夠帶來多牛的商業價值。
搭乘5G快車?技術牛,并不代表能帶來多牛的商業價值
2018-06-08